生命留书/我们的死亡跟我们的诞生,本来就是配套
作者:苏美珊我曾经面对的死亡,就算是亲人,感情也不甚亲密。外婆、外公、三叔、大学同窗,乃至最近7月伊始就撒手人寰的七舅。面对他们的离去,我固然伤心,但是我不悲痛,我甚至暗自庆幸,我的童年都只有爸爸妈妈的影子,没有机会与外公外婆建立起过深的情分,让我在面对他们的离去更为坦然一些。触动我的是当我于外婆的丧礼上叫唤我妈,我妈说:“妈妈没有妈妈了咯!”那一刻我才体会到心碎与心疼,我的伤心都源自我妈妈的伤心。想像着,如果我跟妈妈一样,失去自己的妈妈时候的心境。 生活中我不刻意结交朋友,因为我想如果我认识的人多了,以后我要出席的丧礼也就多了。另一方面,与我深交的人少,到我自己离开的那一天,或许我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也是比较小的。但是,人啊,打从出生开始,就有了牵挂,大至父母至亲,小至一尾鱼、一条狗,甚至是最爱的炸鸡腿,都可以是一份依恋…… 哦对,丧礼。我曾经以为自己喜欢土葬,后来想想,最后也是要化骨化灰的,为什么要埋着、等着那漫长的过程呢?兴许还要忍受咀虫的侵略呢。腐化在棺木里,也就没有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浪漫。所以后来我又觉得火化更适合自己。因此,我一直耽搁的全身器官捐献表格,也该填一填了,可别把好好的器官当成赔葬品啊!它们还能延续另一个肉体的生命呢! 如果我离开了,我想对所有认识我的人说,别担心,我只是前往另一个世界探索,或许还能发现新大陆呢!可不是吗?我们的死亡跟我们的诞生本来就是配套的,就好像买麦当劳套餐的时候,不要汽水也没有折扣。亦如跑步,难道可以没有终点地一直跑下去吗?不能。一定会来到一个尽头,或者是一场赛事既定的终点。人生也是同样的,尽头的那一端,正是死亡,而途中有些人提早离开了,达到了命运中既定的终点。不论是终点还是尽头先来到,我们都要带着好奇之心去迎接,无畏前进。死亡之后,终于可以验证所有的鬼怪之说,到底是不是有牛头马面使者,到底地狱和天堂是否真的存在?人是否幻化成为灵魂?我在宗教信仰这一块比较杂食,我相信轮回,福恶有报,也相信如果生前有执念放不下,会影响投胎转世。因此,这个时光胶囊,我并不在乎我的身家财产(毕竟现阶段只有债务)是否继承给了以后的丈夫和孩子,我只是希望我的离去没有让任何人伤心太久,我只是到达了我的终点,然后迎来另一个起点,再轮回。请勿挂念。 备注:这是2021年9月15日,配合“交代清楚也是向人生负责——生命留书活动”所书,也是28岁的自己看待死亡的态度。但愿下一个28年,还能重温这一篇,而心态依然。
宋慧慈:允许自己哭 “悲伤过后学习自愈”
宋慧慈说,人们应该学习用喜悦的心,接受每一个改变。(林明辉摄) (吉隆坡24日讯)“我们要允许自己悲伤,同时也要学习如何处理悲伤。” 创新教学讲师宋慧慈说,每个人都要允许自己悲伤,也要允许我们身边的人哀伤,不要自责为何过了这么长的时间还沉浸在哀伤中。 她分享说,如果有所谓走出悲伤的方法,就是那3个“T”,即Time(时间)、Tear(眼泪)、Talk(说话)。“那么处理悲伤的秘诀是什么?” 她解释,时间不是药,但是在时间里面,告诉自己每个人走出悲伤的时间线是不一样的;眼泪、不要害怕哭,反之要允许自己哭,哭完就要找回正能量;说话,可以找身旁的友人倾述,或则是与学习与自己对话。 一名读者在讲座会结束后,在与宋慧慈(右)交谈的过程中,不禁悲从中来。(林明辉摄) 敞开心胸处理悲伤也是台湾亲子沟通学作家的她表示,处理悲伤唯一要做的就是敞开心胸,打开自己的心房,接受自己的脆弱,允许自己示弱,适当的求助,不要硬撑,可以告诉别人你此时需要安慰。 宋慧慈周六(24日)在富贵生命馆咖啡馆与读者分享如何学习处理悲伤,拥抱无常,活出自己的精彩的讲座会上,这么表示。 上述讲座会的讲题为“痛痛的勇敢——学习处理悲伤,拥抱无常,活出自己的精彩”;有关讲座为星洲日报与富贵集团联办,也是富贵〈生命咖啡馆〉活动系列之一。 读者们专心致志聆听宋慧慈的分享,从中学习如何处理悲伤。(林明辉摄) 要学会与情绪对话宋慧慈说:“我不是要你们忽视它(悲伤),也不是拒绝去面对它,我知道那个思念、哀伤都还在,只是我们需要慢慢地,用时间去治愈它。” “我们一定要学会与情绪对话,倾听发生背后的好消息。” 她还说,人们应该学习用喜悦的心,接受每一个改变,练习悲而不伤,痛而不苦,向前看、向前走。 “我们不能期许人生中的风雨能够停歇,但我们要学习在风雨中也要能翩翩起舞。” 后来,宋慧慈现场轻唱了一首《尘缘》来比喻她失去挚爱的心情:“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到如今都成烟云;情也成空宛如挥手袖底风,幽幽一缕香飘在深深旧梦中;繁花落尽一身憔悴在风里,…
独居老人猝死家中/比起医疗照顾,社区支援的建立更是迫在眉睫
报道:本刊 张露华迈入老龄化社会,你最怕的是什么?老来无依?没钱养老?孤独终老?还是死在家中无人知? 过去两年的疫情,或许你也留意到,新闻上经常出现独居者猝死家中,有的是冠病患者,也有的是壮年人,更多的是老人。 若与已经进入超老国的日本比较,我国还只是一个“年轻”的老人国,这种现象提早出现,是否意味着我们进入急速老化的进程中?还是社会结构的改变令邻里关系变得陌生? 有位受访者曾提起,她平常需要电召车服务时,都会联络同一栋公寓的一名电召车邻居。某天她如常约好那位邻居第二天清晨载她去一个地方,可是时间到了却不见踪影,致电也没有接听,她只好再叫其他电召车。 事后她也不以为意,以为那位邻居昏睡或忘记了约定,直至几天后家人到附近餐馆用餐时,听到一群也是电召车司机聊天,提到一位同行在家中猝死,才知道猝死司机原来就是那位邻居。 猝死或老死家中,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一种日益普遍现象,即使以养老政策完善著称的日本,也常出现独居者老死或猝死家中的社会悲剧,更遑论还没有做好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大马。 新纪元大学学院乐龄服务与管理学院院长胡禄铭华团应带头推动社区醒觉运动,关注老人长照问题 曾担任日本与马来西亚政府养老合作项目与政策顾问的胡禄铭博士直言,这的确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日本的老人拥有很多资源,支援力量很充足,但还是发生老人老死家中的问题,这方面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可从3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新纪元大学学院乐龄服务与管理学院院长胡禄铭 他表示,当我们说日本养老制度好,是从整体上谈老人的福利,从全国平均寿命、养老服务水平、社会养老资源及政府养老政策安排等等,无疑日本是有很多值得东南亚国家学习的地方,并不是针对单独的个案。 “就如我们说某个国家治安很好,但里面还是有一些严重罪案发生。” 他表示,其次即使切入日本老人在家老死的课题,也必须要按它们的老人人口比率来分析。日本老人的人数与长寿度,无论是比率或绝对人口上,都比大马高出很多,若站在同等比较基础上,日本老人在家去世的个案应该比大马高出很多倍,但实际上日本发生的比率还是比大马少。 “当我们评论一个制度的好坏时,要看制度所照顾不到的地方。虽然日本养老制度很好,还是有老人选择独居,这就是制度无法照顾到地方,但政府是会尝试做一些措施补救,如日本一些县市在每个小区设立一个联络点,通常在邮政局,志愿人士每周固定拨电给独居老人,一旦没有回应,就会去老人家中看望,无形中就会减少死在家中无人发现的情况,这3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也是新纪元大学学院乐龄服务与管理学院院长的胡禄铭,是抱着同情角度去看待老死或猝死家中无人发现的悲剧,毕竟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